【如有所失出处于哪里】“如有所失”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失落、空虚或怅然若失的情绪。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人的情绪状态。那么,“如有所失”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出处及解释。
一、成语“如有所失”的出处
“如有所失”最早见于古代文言文献,具体出处如下:
出处 | 文献名称 | 原文句子 | 解释 |
《史记·项羽本纪》 | 《史记》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樊哙)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未有以应,曰:‘壮士!又何惧?’……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诸君。’……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该段并未直接使用“如有所失”,但文中多次描写人物情绪,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红楼梦》 | 《红楼梦》 | “宝玉听了,如有所失,呆了半晌。” | 这是“如有所失”在古典小说中的典型用法,形容人物因情感变化而感到失落。 |
《世说新语》 | 《世说新语》 | “王右军(羲之)年减十岁,便已知书,后更精进,遂成一代书圣。其为人也,温润如玉,清朗如水,风神秀彻,才调非凡。每与人谈,如有所失,似不能自持。” | 此处“如有所失”用于形容一个人沉浸在思绪中,仿佛失去了什么。 |
二、成语“如有所失”的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如有所失”多用于描述人在失去某物、某人或某种情感后的心理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影视剧本以及日常交流中。
例如:
- 他在得知好友离世的消息后,如有所失。
- 看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变得陌生,她心中如有所失。
三、总结
“如有所失”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世说新语》等,后来在《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其含义主要表示一种失落、怅然若失的心理状态。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情感或现实上的失落感。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如有所失 |
含义 | 形容人因失去某物、某人或某种情感而感到失落、怅然若失的状态 |
出处 | 《史记》、《世说新语》、《红楼梦》等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影视及日常语言中,描述心理状态 |
情感色彩 | 悲伤、失落、惆怅 |
适用场景 | 描述人物情绪变化、情感失落、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如有所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对失去与怀念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