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善莫大焉前两句是什么】“善莫大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了”。很多人在学习或写作中会遇到这句话,但对它的出处和上下文并不清楚。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善莫大焉”的出处及其前两句的内容,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示。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善莫大焉”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经典段落: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接着是:“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最后的总结句是: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故曰:‘
> ‘
> ’善莫大焉。’”
由此可见,“善莫大焉”是孟子对“扩充四端”这一行为的高度评价,意指这种行为是最伟大的善行。
二、前两句原文
根据上述原文,“善莫大焉”之前的两句为:
1.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2.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 第一句强调“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如同人的四肢一样自然存在。
- 第二句指出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些善性却说自己做不到,那就是自我伤害。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内容 | 原文 | 解释 |
成语 | 善莫大焉 | 没有比这更大的善行 |
出处 | 《孟子·尽心上》 | 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论述 |
前两句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四端如四肢般自然存在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自认为无法践行善行是自我伤害 | |
含义 | 强调善性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说明人应积极培养善性 |
四、结语
“善莫大焉”不仅是对道德行为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性本善的深刻理解。了解其出处和前两句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中的哲学内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扩充四端”,践行善行,做到“善莫大焉”。
如需进一步探讨孟子思想或其他经典文本,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