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原文及翻译】《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借秋声抒发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文章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生的苍凉。
一、
《秋声赋》通过描绘秋天的声音,引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深刻感悟。文章开篇以“秋之为气也”点题,接着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秋声比作“有声之物”,赋予其情感与思想。随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草木摇落”、“风声飒飒”,进一步渲染出秋天的肃杀氛围。最后,作者由秋声联想到人生,感叹“壮心不已,而鬓已先斑”,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秋之为气也,天地之气,清而肃,寒而冽。 | 秋天的气候,是天地间清爽而肃杀,寒冷而清冷的。 |
草木摇落,山川寂寥,风声飒飒,雁阵南飞。 | 草木凋零,山河寂静,风吹沙沙作响,大雁成行南飞。 |
夫秋,刑官之象也,万物归藏,百物敛迹。 | 秋天是执法之官的象征,万物收敛,百物隐匿。 |
其声凄厉,其色惨淡,其气萧索,其味酸辛。 | 它的声音凄凉,颜色暗淡,气息萧条,味道酸涩。 |
是以君子感之,不能无动;小人闻之,不能无惧。 | 因此,君子听到它会有所触动;小人听到它则会感到恐惧。 |
盖闻之于天地,而形之于人心。 | 这是从天地中听来的,又体现在人的内心之中。 |
天地有常,四时有序,人事无常,世事难测。 | 天地有规律,四季有序,但人事无常,世事难以预料。 |
感时而悲,触物而伤,此乃人之情也。 | 感叹时节而悲伤,接触事物而受伤,这是人之常情。 |
吾年五十有五,志未竟而鬓已先白。 | 我今年五十五岁,志向未完成,头发却已先白。 |
感念至此,不觉泪下。 | 感慨至此,不禁泪流满面。 |
三、结语
《秋声赋》不仅是一篇描写秋景的文章,更是一篇寄托情感、抒发人生感慨的哲理之作。欧阳修通过秋声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生命的热爱。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