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古文翻译介绍】“两败俱伤”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双方在争斗中都受到损失,最终没有赢家的情况。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战争故事,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意义。以下是对“两败俱伤”的古文出处、现代翻译及含义的总结。
一、
“两败俱伤”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二》中的记载,原文为:“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曰:‘……’威后曰:‘今者不闻天下之大义,而闻其国之小利,是不能以天下为重也。’于是齐王乃悔,不敢伐燕。”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使用“两败俱伤”四字,但其背后所体现的“争斗导致两方受损”的思想与该成语高度契合。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两败俱伤”逐渐成为固定表达,用来形容双方因冲突而同归于尽的结局。它不仅适用于军事战争,也可用于商业竞争、人际关系等场合。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两败俱伤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二》(虽非直接出现,但思想一致) |
现代翻译 | 双方在争斗中都受到严重损失,最终没有胜利者 |
古文出处 | 《战国策·齐策二》:齐王与燕国争战,最终两国皆受重创 |
含义 | 形容双方因争斗或对抗而共同遭受损失,没有赢家 |
使用场景 | 战争、政治斗争、商业竞争、人际冲突等 |
哲理意义 | 提醒人们避免无谓的争斗,注重合作与共赢 |
近义词 | 同归于尽、两虎相争、两败俱伤 |
反义词 | 互利共赢、双赢、各得其所 |
三、结语
“两败俱伤”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应更加理性地思考,避免因一时的情绪或利益而陷入无休止的争斗。通过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内涵,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处理矛盾,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