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描写西塞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变迁,抒发了对国家兴亡、历史沧桑的感慨。该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刘禹锡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
《西塞山怀古》以西塞山为背景,借古讽今,通过对六朝旧事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人事更替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描绘,也有对现实局势的忧虑,情感深沉,思想深刻。
二、诗歌原文
> 西塞山前江水东,
> 旧时宫殿入荒丛。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一片降旗出城中。
> 人世几回伤往事,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 故垒萧萧芦荻秋。
三、诗歌分析(表格形式)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刘禹锡(唐代) |
诗体 | 七言律诗 |
题材 | 怀古诗 |
写作背景 | 刘禹锡在政治失意期间,游览西塞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
主要意象 | 西塞山、江水、铁锁、降旗、故垒、芦荻等 |
情感基调 | 感慨历史变迁,忧国忧民,带有苍凉与沉思之情 |
艺术特色 | 用典自然,语言简练,情景交融,结构严谨 |
主题思想 | 通过怀古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思考,警示后人居安思危 |
名句赏析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表达了历史虽变,山河依旧的感慨 |
四、创作背景补充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中后期,当时国家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他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心境复杂。《西塞山怀古》正是他被贬途中所作,借古抒怀,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五、历史典故引用
诗中“千寻铁锁沉江底”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在西塞山设防,以铁索横江阻敌,但最终被晋军攻破,铁锁沉于江底;“一片降旗出城中”则指吴主孙皓投降的情景。这些历史事件成为诗人抒发情怀的载体。
六、结语
《西塞山怀古》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怀古诗,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作品。它提醒人们,历史虽已过去,但其教训却值得铭记。刘禹锡以诗为镜,映照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