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及翻译】一、
《萧颖士傲物自侮》是一篇记载唐代文人萧颖士因自负而招致失败的短文,出自《新唐书·文艺传》。文章通过叙述萧颖士在仕途中的傲慢行为及其后果,揭示了“骄者必败”的道理。他虽才华横溢,却因轻视他人、不修德行,最终失去人心,落得悲惨结局。
本文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更是一则深刻的道德教训,提醒人们做人应谦逊有礼,不可恃才傲物。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萧颖士,字太元,兰陵人也。 | 萧颖士,字太元,是兰陵人。 |
少有文辞,年十七,举进士。 | 他年少时便有文采,十七岁就考中进士。 |
为文敏速,有声于时。 | 他写文章迅速敏捷,在当时很有名气。 |
然性躁急,好陵人。 | 但他性格急躁,喜欢欺凌别人。 |
尝与诸生会,坐上客多贵公子,颖士语侵之。 | 曾经和一些学生聚会,座中有许多富贵子弟,萧颖士言语中讽刺他们。 |
众皆怒,欲击之,赖其友救解。 | 大家都很愤怒,想打他,幸好他的朋友劝解才得以平息。 |
后为扬州功曹,秩满,归京师。 | 后来担任扬州功曹,任期满了后回到京城。 |
郡守张九龄素重其名,延之馆中。 | 郡守张九龄一向重视他的名声,邀请他住在馆中。 |
颖士自负,不为下人。 | 萧颖士自视甚高,不愿屈尊待人。 |
九龄怒曰:“吾非不能用子,子无德耳。” | 张九龄生气地说:“我不是不能任用你,是你没有德行。” |
颖士遂去,不复仕。 | 萧颖士于是离开,不再做官。 |
后卒于穷饿之中。 | 最终死于贫困饥饿之中。 |
三、总结分析
从这篇短文中可以看出,萧颖士虽然才华出众,但因缺乏修养与谦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最终失去仕途机会,落得悲惨结局。这说明一个人即使有才,若无德,终究难以立足于世。
此故事对现代人仍有深刻启示: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与处世之道更为关键。只有虚心待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信任与成功。
结语
《萧颖士傲物自侮》虽短,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希望读者能从中汲取教训,做到“有才不傲,有德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