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流火】“流火”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词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夏末秋初时节天空中燃烧般的晚霞景象。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承载着诗人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情感寄托。
一、什么是“流火”?
“流火”字面意思是“流动的火焰”,通常用来形容夏季即将结束时,天空中呈现的一种红色或橙色的晚霞。这种景象多出现在七月到八月之间,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标志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流火”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也带有淡淡的哀愁和感慨。
二、流火的来源与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词源 | “流火”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其中“流火”指火星(即心宿二)西行,表示夏天将尽。 |
| 自然现象 | 夏末秋初,太阳落山后天空出现的红色或橙色云霞,因颜色如火而得名。 |
| 文学意象 | 常用于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
| 文化象征 | 象征离别、思念、人生短暂等情感。 |
三、流火的常见描写
在古诗中,“流火”常与“星”、“夜”、“秋”等意象结合使用,营造出一种凄美、萧瑟的氛围。例如:
- 唐代王维:“流火遥奔,照我屋梁。”
- 宋代陆游:“流火照空天,孤舟夜未央。”
- 清代纳兰性德:“流火渐沉,凉生枕上。”
这些诗句都通过“流火”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人生无常的深刻感受。
四、现代语境中的“流火”
在现代汉语中,“流火”已不再仅限于自然现象,有时也被引申为:
- 情感上的热烈与激情;
- 一种强烈的内心波动或情绪;
- 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怀念。
五、总结
“流火”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景象,更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深意的文学意象。它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生命、情感的思考,也引发了后人对季节更替、人生变迁的无限感慨。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夏末秋初天空中如火般的晚霞,象征季节更替。 |
| 来源 | 出自《诗经》,后成为文学常用意象。 |
| 文学意义 | 表达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离别之情。 |
| 现代用法 | 引申为情感热烈、内心波动或对过去的怀念。 |
通过了解“流火”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之美,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一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