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原形毕露】“原形毕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事物在特定情况下暴露了真实面目或本质。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或揭示伪装、虚伪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一、成语释义
原形:指原本的形状、本来的样子,也引申为真实的面貌或本质。
毕露:完全暴露、显现出来。
整体含义:指某人或某事在某种情况下显露出其本来的面目,尤其是那些隐藏得很好的缺点、丑恶或虚假的一面。
二、出处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现代广泛使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暴露真相,常带有贬义。 |
| 搭配 | 常与“终于”、“结果”等词搭配使用,如“他终于原形毕露”。 |
| 反义词 | 表里如一、真才实学、光明磊落 |
三、常见使用场景
| 场景 | 示例 |
| 揭露欺骗行为 | 他假装热心,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原形毕露。 |
| 批评伪装者 | 她一直装作温柔善良,但一次事件后原形毕露。 |
| 描述失败后的暴露 | 项目失败后,领导的无能原形毕露。 |
四、延伸理解
- 社会现象中的“原形毕露”:在职场、社交、政治等领域,人们常常因为利益冲突、压力或考验而暴露真实性格。
- 心理层面的“原形毕露”:人在面对挑战时,可能表现出平时隐藏的弱点或情绪。
-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许多小说或影视剧中,角色在关键时刻“原形毕露”,推动剧情发展。
五、总结
“原形毕露”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用来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下暴露真实面貌的现象。它不仅可用于批评,也可用于分析人性、社会现象和文学人物。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敏锐地观察周围世界,辨别真假,提升判断力。
| 成语 | 原形毕露 |
| 含义 | 真实面目暴露 |
| 用法 | 贬义,常用于批评或讽刺 |
| 出处 | 古代文献,现代常用 |
| 例子 | 他终于原形毕露,大家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