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火热是什么意思】“水深火热”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灾难深重的状况。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意是说百姓处于极度的苦难之中,就像掉进深水和火中一样,无法自拔。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水深火热 |
| 拼音 | shuǐ shēn huǒ rè |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 释义 | 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灾难深重,处境极其艰难。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战乱或灾荒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
| 近义词 |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饥寒交迫 |
| 反义词 | 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水深火热”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在论述齐宣王是否应该出兵攻打燕国时,引用了古人的话:“如水益深,如火益热。”意思是说,如果国家治理不当,百姓就会像陷入更深的水里和更热的火中一样,痛苦不堪。
后来,“水深火热”逐渐成为形容人民受苦受难的常用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注。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历史背景:如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2. 文学描写:在小说或诗歌中,用来渲染社会黑暗、人民苦难的氛围。
3. 现实比喻:有时也用于比喻某种困境,比如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后民众的生活状态。
四、总结
“水深火热”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治国安邦的关注。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民生活极度艰难的状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情感色彩。
通过了解“水深火热”的含义、出处及使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