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古今异义问所从来】《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性质的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逸的理想世界。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其中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古今异义”。本文将围绕《桃花源记》中出现的“问所从来”一词,结合其语境,分析其古今意义的变化,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原文背景
《桃花源记》中,“问所从来”出现在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询问他从何处而来的情节。原文如下: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村中的人看到渔人,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的。
二、古今异义解析
1. “问”
- 古义:询问、探问,表示对某事的了解或探究。
- 今义:多用于提问,强调提出问题的动作,也可指疑问句式。
- 区别:古文中“问”更侧重于信息获取的过程,而现代“问”更偏向于动作本身。
2. “所”
- 古义:助词,用于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 今义:常作为代词或名词使用,如“所有”、“所在”等。
- 区别:“所”在古文中的用法更为固定,且常与动词搭配形成特定结构,现代则更灵活。
3. “从”
- 古义:表示来源、由来,相当于“自”或“从……来”。
- 今义:多表示方向、跟随、依照等,如“从东边来”、“从学校回来”。
- 区别:古义更强调“来源”,现代义更广泛,涵盖多种含义。
4. “来”
- 古义:表示“到来”、“来到”,多用于叙述人物的行动。
- 今义:除“到来”外,还可用作动词的补语,如“回家来”、“走过来”。
- 区别:古义较单一,现代用法更丰富。
三、综合分析
“问所从来”在古文中是一个典型的“所”字结构,表示“询问他的来历”。这里的“所”与动词“从”连用,构成“所从来”,即“从哪里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在古文中较为常见,但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通常直接说“从哪里来”。
因此,“问所从来”在现代语境中可以理解为“问他从哪里来”,但在古文中,它具有更强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色彩。
四、古今异义对比表
| 词语 | 古义 | 今义 | 区别说明 |
| 问 | 询问、探问 | 提出问题 | 古义强调信息获取,今义更强调动作本身 |
| 所 | 助词,构成“所”字结构 | 代词或名词 | 古义固定,现代用法多样 |
| 从 | 来源、由来 | 方向、跟随 | 古义强调来源,现代义更广泛 |
| 来 | 到来、来到 | 到来、动作补语 | 古义单一,现代用法丰富 |
五、结语
通过对《桃花源记》中“问所从来”这一句的古今异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使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古文的理解,也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与演变。学习古文时,注意词语的古今意义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