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节的意思是什么】“秉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坚守节操、秉持原则,不为外物所动,表现出坚定的道德立场和人格操守。
一、
“秉节”一词源于古代文言,意为“持节”或“守节”,字面意思是“手持节杖”,引申为坚守节操、信念和道德。在古代,“节”常指节操、气节,是士人修身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秉节”多用于形容那些有操守、有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
该词常见于诗词、古文、历史人物评价等语境中,带有褒义色彩,强调个人品德与精神追求。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科目 | 含义 | 用法 | 例子 |
秉节 | 词语解释 | 持节、守节;比喻坚守节操、信念 | 文言/书面语 | “他一生秉节,不屈于权势。” |
拼音 | 读音 | bǐng jié | - | - |
出处 | 来源 | 古代文献、诗词、史书 | - | 《后汉书》、《宋史》等 |
用法 | 语法 | 多作谓语、定语 | - | “秉节之士”、“秉节不阿” |
近义词 | 同义词 | 守节、持节、守正 | - | 守正不阿、气节凛然 |
反义词 | 反义词 | 媚俗、趋炎附势、失节 | - | 阿谀奉承、随波逐流 |
三、延伸理解
在古代社会,“秉节”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士大夫阶层的重要价值观。例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表达了对“节”的高度重视,认为“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而“秉节”正是这种正气的集中表现。
在现代,“秉节”虽不再常用,但其精神仍被广泛传承,常用于赞扬那些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所动的人。
结语:
“秉节”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和人生信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