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意思】“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即使在闲暇时间也常常手不离书。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还反映出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手不释卷 | 
| 拼音 | shǒu bù shì juàn |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后来演变为“手不释卷”。 | 
| 释义 | 手中不放下书本,比喻勤奋学习,热爱读书。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勤奋好学、酷爱阅读的状态。 | 
| 近义词 | 奋发图强、勤学不辍、废寝忘食 | 
| 反义词 | 不学无术、懒惰成性、不思进取 | 
二、成语故事(简要)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当时,孙权劝吕蒙要多读书,吕蒙起初认为自己忙于军务,没时间读书。后来他开始认真读书,学问大有长进,甚至让鲁肃都刮目相看。从此,“手不释卷”便成为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手不释卷”不仅仅指字面意义上的读书,也可以引申为对知识、技能或兴趣的持续追求。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对学习的执着与热情。
四、总结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不断充实自己,保持求知的热情。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精神始终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手不释卷”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也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