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中的泥丸怎么理解】《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著名诗作,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泥丸”一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含义。
一、
在《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精神。“泥丸”原意为小泥球,但在诗中被用来形容乌蒙山的高大与雄伟,表达了红军视困难如草芥、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
“泥丸”在这里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泥球”,而是象征性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精神的高度赞扬。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在诗中的作用 | 情感色彩 | 作者意图 |
泥丸 | 小泥球,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与“乌蒙磅礴”形成对比 | 轻松、豪迈 | 表现红军不畏艰难、视险如夷的精神 |
乌蒙 | 乌蒙山,地名,指代高山险峰 | 对比“泥丸”,突出其高大 | 壮阔、宏伟 | 展现长征途中的自然险阻 |
五岭 | 五座山脉,泛指南方群山 | 与“细浪”形成对比 | 轻盈、灵动 | 形容红军穿越山川的轻松自如 |
细浪 | 海浪的细小部分 | 与“五岭逶迤”形成对比 | 柔美、轻柔 | 表达红军战胜自然障碍的从容 |
三、总结
“泥丸”一词在《七律·长征》中并非字面意义的“小泥球”,而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将乌蒙山比作“泥丸”,突出了红军战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勇敢的精神状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传达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因此,“泥丸”不仅是地理上的象征,更是精神上的写照,体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