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第四回缩写】《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权臣当道的乱世局面。本回主要围绕董卓专权、曹操刺杀董卓未果、以及各地诸侯讨伐董卓的开端展开。
一、
本回开始于董卓掌控朝政,废黜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封为“太师”,独揽大权,残暴无度。朝廷内外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此时,曹操因不满董卓专权,决定冒险行刺。他假意献刀给董卓,意图趁机刺杀,但因被董卓察觉而未能成功,被迫逃亡。
与此同时,各地诸侯如袁绍、孙坚等人纷纷起兵,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准备讨伐董卓。然而,由于各自利益不同,联盟并不稳固,为后来的内斗埋下伏笔。
二、关键人物与事件对照表
人物 | 角色/身份 | 主要事件 | 结果/影响 |
董卓 | 权臣、太师 | 废少帝,立献帝,专权跋扈 | 控制朝廷,引发众怒 |
曹操 | 汉朝官员、后来的枭雄 | 刺杀董卓失败 | 逃亡,成为反董势力代表 |
刘协(献帝) | 皇帝 | 被董卓拥立,实为傀儡 | 成为各方争夺的象征 |
袁绍 | 诸侯、河北军阀 | 发起讨董联军 | 成为反董盟主,但内部不和 |
孙坚 | 诸侯、江东势力 | 参与讨董 | 战败身亡,其子孙策继承势力 |
三、简要评价
第四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董卓专权达到顶峰,同时也为后续的群雄割据埋下伏笔。曹操的刺杀行动虽未成功,却展现了其勇猛与果断;而各路诸侯的联合讨董,则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这一回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为后续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重大事件奠定了基础。
原创说明: 本文内容基于《三国演义》原著第四回情节进行提炼与整理,结合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常见的重复结构与句式,力求贴近真实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