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是什么意思】“人亡政息”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政治局面或政策随着关键人物的去世而发生变化,甚至消失。这个成语常用于历史或政治语境中,强调权力、政策与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
“人亡政息”原意是“人死了,政策也就废止了”,后来引申为一种政治现象:当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君主、官员、改革者等)去世后,其推行的政策或制度也随之被废除或不再执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专制或集权体制下更为明显。
该成语多带有批评意味,指出政策缺乏独立性和稳定性,依赖于个人意志而非制度保障。因此,在现代政治语境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避免“人亡政息”的情况发生。
表格说明:
词语 | 人亡政息 |
拼音 | rén wáng zhèng xī |
含义 | 人死了,政策也停止;比喻政策随人事变化而改变 |
出处 | 《礼记·大学》:“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人亡政息,人存政兴。”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政治制度不稳定、依赖个人的情况 |
近义词 | 人去政废、因人设事 |
反义词 | 政策延续、制度稳固 |
使用场景 | 历史评论、政治分析、政策评价等 |
褒贬色彩 | 带有批评意味,强调政策缺乏独立性 |
结语:
“人亡政息”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提醒我们重视制度建设和政策的可持续性。在现代社会,建立稳定、公正、透明的治理体系,才能避免因个人变动而导致政策断层或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