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虎归山的意思】“放虎归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中”,比喻把危险的人或事物放回原来的地方,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处理问题时过于宽容或轻率,导致原本被控制的威胁再次出现。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放虎归山 |
拼音 | fàng hǔ guī shān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吾观刘备有雄才而无机心,必不为害,可放之。”后人引申为“放虎归山”。 |
含义 | 把危险的人或事物放回原处,可能导致更大的麻烦或危险。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决策失误或处理不当,使原本可控的问题失控。 |
近义词 | 纵虎归山、养虎遗患 |
反义词 | 束手就擒、斩草除根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放虎归山”最早见于《三国志》,但其真正广泛流传是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最初用来描述对敌人的宽恕,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警示意味的成语,强调对潜在威胁不能掉以轻心。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企业管理 | 公司将一名屡次违规的员工辞退,但后来发现他带着技术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这就是“放虎归山”。 |
国家政策 | 某国在战争结束后未彻底清除敌对势力,结果引发新的冲突,属于“放虎归山”的后果。 |
日常生活 | 家长对孩子不良行为放任不管,最终导致孩子走上歧途,也可称为“放虎归山”。 |
四、成语启示
“放虎归山”提醒人们在面对潜在风险时要谨慎处理,不要因为一时的仁慈或疏忽而留下隐患。在管理、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都需要具备预见性和决断力,避免因小失大。
五、总结
“放虎归山”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警示。它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果断,不可心存侥幸;否则,可能会让原本可以控制的局面失控,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