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流涕的典故和含义】“恸哭流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度悲伤、痛心至极的情绪状态。该词不仅表达了情感的强烈,还带有深刻的道德或情感色彩,常见于文学、历史或日常表达中。以下是对该成语的典故与含义的总结。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恸哭流涕 |
拼音 | tòng kū liú tì |
释义 | 形容极度悲痛,哭泣不止,眼泪流个不停。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情感的深切与痛苦程度。 |
二、典故来源
“恸哭流涕”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如《后汉书·王符传》:
> “王符……每言及世事,未尝不恸哭流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王符在谈到社会问题时,常常因感慨而痛哭流涕,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里的“恸哭流涕”不仅是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
此外,在《三国志》中也有类似描写,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
>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恸哭流涕”,但其情感基调相似,体现了强烈的悲情与责任感。
三、成语含义解析
1. 情感强度高:表示极度悲伤,不只是流泪,而是泪如雨下,情绪失控。
2. 情感深度深:通常不是因为个人小事,而是因重大事件或长期积累的悲痛。
3. 具有道德或历史意义:常用于描述对国家、民族、亲友等重大事物的深切关怀与痛惜。
四、现代用法举例
场景 | 例句 |
历史叙述 | 他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恸哭流涕,久久不能自已。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主人公为逝去的亲人恸哭流涕,感人至深。 |
日常表达 | 看到那场悲剧新闻,她不禁恸哭流涕,情绪崩溃。 |
五、注意事项
- “恸哭流涕”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
- 与“痛哭流涕”相近,但“恸哭”更强调内心深处的悲痛,语气更沉重。
六、总结
“恸哭流涕”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情感表达。它不仅展现了个体的情感波动,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情绪。在今天,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与情感表达中,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