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曲高和寡】“曲高和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很少”。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作品或言论过于高深,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常用来形容人因思想或艺术追求过高,而显得孤独、不被理解。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曲高和寡 |
| 拼音 | qǔ gāo hé guǎ |
| 出处 | 《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 释义 | 比喻高深的、不易理解的作品或言论,能欣赏、共鸣的人很少。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艺术、文学、思想等方面,强调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距。 |
| 近义词 | 阳春白雪、孤芳自赏 |
| 反义词 | 老少皆宜、通俗易懂 |
二、出处与演变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对楚王问》。原文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曲调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一种文化现象,用来形容艺术创作中追求高雅但缺乏广泛共鸣的情况。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以“曲高和寡”来自勉或自嘲,表示自己作品虽高雅,却难觅知音。在现代,这一成语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影视等领域,表达对艺术高度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矛盾的理解。
三、现实意义
1. 艺术与大众的冲突
在艺术创作中,有些作品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内容上的深刻,但因为门槛较高,导致观众难以理解,从而形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2. 思想与传播的困境
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或观点虽然深刻,但由于语言晦涩、逻辑复杂,很难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也是一种“曲高和寡”的体现。
3. 创新与接受的矛盾
创新往往伴随着突破传统,可能一开始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质疑,这种现象也可以用“曲高和寡”来形容。
四、总结
“曲高和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张力。它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不一定在于是否被多数人接受,而在于其本身的高度与深度。同时,也警示创作者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应关注受众的接受能力,找到平衡点。
| 总结要点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曲调高雅,能跟唱的人少;比喻高深难懂的事物或思想。 |
| 原始出处 | 《对楚王问》,“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艺术、思想、文学等领域,形容高雅与通俗的矛盾。 |
| 启示 | 艺术价值不等于大众认可,但创作时也需考虑传播效果。 |
如需进一步探讨“曲高和寡”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