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它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在哲学与社会历史研究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解释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主体以及人类行为的根源。以下是对这两种历史观的基本主张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对比。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主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等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个别英雄或天才决定的,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
-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思想、意志、精神等非物质因素决定的。它强调主观能动性,但往往忽视物质条件对历史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的主要主张包括:
-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认为人的思想、理念、信仰等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 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认为历史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如帝王、思想家)的意志和行动所塑造的。
- 历史是理性或精神的体现:某些唯心主义者将历史看作是某种“绝对精神”或“理性”的展开过程。
- 忽视物质条件的作用:不重视经济基础、生产力等现实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三、对比总结
| 项目 | 唯物史观 | 唯心史观 |
| 核心观点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思想、意志决定历史 |
| 历史动力 | 生产力发展、阶级斗争 | 英雄人物、思想、精神 |
| 历史主体 | 人民群众 | 少数杰出人物 |
| 历史发展动力 | 物质生产活动 | 理性、精神、意志 |
| 对历史的看法 | 历史是客观的、可理解的过程 | 历史是主观的、偶然的进程 |
四、总结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解释路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基础和群众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而唯心史观虽然在某些方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往往脱离实际,容易陷入抽象和空想。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唯物史观因其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