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众口铄金】“众口铄金”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战国策·秦策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是:众人异口同声地指责,可以熔化金属;不断积累的诽谤,足以使人丧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舆论的力量强大,尤其是当很多人一起说同一件事时,即使事情本身并不属实,也可能被误认为是事实。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众口铄金 |
| 拼音 | zhòng kǒu shuò jīn |
| 出处 | 《战国策·秦策三》 |
| 本义 | 众人异口同声地指责,可熔化金属 |
| 引申义 | 舆论力量强大,谣言传播具有破坏力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社会舆论或群体意见对人或事的影响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众口铄金”最早出自《战国策·秦策三》,原文为:
> “夫以秦之强,而公子之贤,天下莫不闻也。今乃弃之于楚,使秦人得志,而公子失势,此非良计也。吾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愿公子慎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国的强大和公子的贤能,天下人都知道。现在却把公子抛弃在楚国,让秦人得逞,公子失去势力,这不是好主意。我听说“众人异口同声地指责,可以熔化金属,多次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
由此可见,“众口铄金”最初是用来警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因为即使没有实质证据,集体的言论也能造成极大的伤害。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众口铄金”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经过多人转发,可能迅速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名誉、事业乃至生活。
| 现象 | 描述 |
| 网络谣言 | 一个虚假信息被大量转发,导致公众误解 |
| 舆论审判 | 在未查明真相前,大众对某人进行道德批判 |
| 舆论压力 | 集体意见对当事人形成心理或现实上的压迫 |
四、如何应对“众口铄金”
面对“众口铄金”的情况,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尤为重要:
| 应对方式 | 说明 |
| 不轻信传言 | 对网络信息保持警惕,避免盲目跟风 |
| 查证事实 | 在发表观点前,尽量核实信息来源 |
| 保持冷静 | 不被情绪带动,避免参与无谓的争论 |
| 坚持自我 | 不因舆论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
五、总结
“众口铄金”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它提醒我们: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群体中,一句无心的话,可能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稻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坚守理智,避免成为“众口铄金”的推手。
结语:
“众口铄金”告诉我们,舆论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