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八荒中的八荒到底是哪八荒还是什么意思】“四海八荒”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地域广阔、范围极广。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八荒”往往被用来象征世界的尽头或遥远的地方。但“八荒”具体指哪八个地方?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文献和文化角度出发,总结“八荒”的来源与意义,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什么是“八荒”?
“八荒”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皆为天子之臣。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谓之‘八荒’。”这里的“八荒”指的是四方边远之地,泛指天下各地,尤其是远离中原的区域。
后来,“八荒”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表示极远的地方,有时也用来形容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在诗词、小说、影视剧等作品中,“八荒”常与“四海”并用,如“四海八荒”、“八荒之外”等,表达一种宏大、辽阔的意境。
二、“八荒”具体指哪八个地方?
关于“八荒”的具体内容,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说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释:
1. 《礼记·王制》中的“八荒”
-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 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这些是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统称,不一定是具体的八个地方。
2. 《淮南子》中的“八荒”
- 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 这种说法更偏向地理方位,而非具体地名。
3. 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八荒”
- 在一些小说、戏曲中,“八荒”被赋予了更具体的名称,如:
- 东荒、西荒、南荒、北荒
- 中荒、上荒、下荒、外荒
这些名称更多是文学想象,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
三、总结与对比
| 说法来源 | 具体内容 | 含义说明 |
| 《礼记·王制》 | 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 | 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统称,泛指边远地区 |
| 《淮南子》 |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 地理方位的象征性说法 |
| 文学作品(如小说、影视剧) | 东荒、西荒、南荒、北荒、中荒、上荒、下荒、外荒 | 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地名,强调“远方”概念 |
四、结论
“八荒”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具体地名,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通常用来表示世界的边缘、遥远的地方或广阔的天地。其具体所指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现代语境中,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代表无限的远方和宏大的空间。
总结:
“八荒”是古代对边远地区的泛称,常见于典籍和文学作品中,象征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虽然具体所指因文献而异,但其核心意义在于表达“远方”与“广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