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杜甫】一、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忧患久相随。人生如梦,浮生若寄。但愿长醉不复醒,莫使金樽空对月。”而“偷得浮生半日闲”虽常被误认为是杜甫所作,实则源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后人因杜甫诗中表达的对人生无常、世事艰难的感慨,常将此句与杜甫联系在一起。
尽管“偷得浮生半日闲”并非杜甫原句,但在文学语境中,它常被用来形容在繁忙生活中短暂逃离现实、享受片刻宁静的意境。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矛盾。因此,“偷得浮生半日闲”虽然不是他直接创作,却恰好契合了他对人生苦短、理想难酬的深刻体悟。
本文将从出处、意义、与杜甫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二、核心信息表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偷得浮生半日闲杜甫 |
出处 |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误传来源 | 因杜甫诗风沉郁、关注民生,常被误认为该句出自其诗 |
实际作者 | 李涉(唐代诗人) |
杜甫相关诗句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生如梦,浮生若寄”等 |
“偷得浮生半日闲”含义 | 在繁忙生活中寻求片刻宁静与放松 |
与杜甫的关联性 | 虽非杜甫原创,但契合其人生感悟和诗歌主题 |
文学价值 | 表达对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反思,体现文人精神追求 |
三、结语
“偷得浮生半日闲”虽非杜甫之言,但它承载着一种对生活的哲思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杜甫虽未写下此句,但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对“浮生”的深刻诠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奔波之余,也要学会为自己留出片刻宁静。
通过本文的梳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文化符号的来源与内涵,避免误读,提升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力与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