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为出处于哪里】“无所不为”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多用于贬义。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甚至误以为它出自某部经典古籍。下面我们将从来源、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
“无所不为”最早见于《论语·阳货》篇,原文是:“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虽然这句话中并没有直接出现“无所不为”,但后世在解读孔子思想时,逐渐衍生出了这一表达。
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是,“无所不为”作为独立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其原文为:“若夫贤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能自持,有所不为;若夫小人,则无所不为。”这里的“无所不为”指的是没有不做之事,强调行为的极端和无底线。
随着时间的发展,“无所不为”逐渐被广泛使用,尤其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批评那些不择手段、为达目的不计后果的人或行为。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无所不为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出处 | “若夫小人,则无所不为。”(《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指没有不做之事,多用于贬义,形容人行为极端、不择手段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讽刺他人行为不当或道德低下 |
来源争议 | 虽与《论语》有关联,但作为独立成语首次出现于《后汉书》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描述某些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顾一切,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
三、结语
“无所不为”虽源于古代文献,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形成固定的贬义用法。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该词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