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子弟的释义】“纨绔子弟”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出身富贵家庭、生活奢侈、不务正业、行为放荡的年轻人。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责任感、道德观念淡薄、只知享乐的人。
一、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纨绔子弟 |
拼音 | wán kù zǐ dì |
出处 | 《史记·货殖列传》等古籍中均有类似用法 |
本义 | “纨”指细绢,“绔”指裤子,原指穿细绢裤的贵族子弟,后引申为富贵人家的子弟 |
引申义 | 指那些生活奢侈、不学无术、行为不端的富家子弟 |
褒贬色彩 | 贬义词 |
使用场合 | 批评、讽刺、文学描写等 |
近义词 | 富贵子弟、膏粱子弟、纨绮子弟 |
反义词 | 勤劳百姓、寒门子弟、自立自强者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纨绔子弟”最早源于古代对贵族子弟穿着的描述。“纨”是精细的丝织品,“绔”是裤子,古代贵族子弟多穿这种精致的衣物,因此“纨绔”逐渐成为富贵人家的象征。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指穿着华丽,而是更多地强调其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常常出现“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往往沉迷于酒色、赌博、游手好闲,对家族和社会毫无贡献。
三、现实意义与警示
在现代社会,“纨绔子弟”虽然不再是主流词汇,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女因缺乏管教或过度溺爱,导致性格骄纵、缺乏责任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纨绔子弟”这一词语仍具有一定的现实警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和品德培养。
四、结语
“纨绔子弟”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缩影。它提醒我们,财富和地位不应成为一个人堕落的理由,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修养与担当。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有作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