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尿崩症】尿崩症是一种由于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加压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反应异常,导致大量稀释性尿液排出的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多尿、口渴、饮水量增加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一、什么是尿崩症?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一种与体内水分调节机制失衡相关的疾病,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多尿和极度口渴。虽然名字中带有“糖尿病”,但它与糖尿病(糖尿病 mellitus)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因抗利尿激素(ADH)功能异常引起的。
二、尿崩症的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尿崩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类型 | 病因 | 特点 |
| 中枢性尿崩症 | 下丘脑或垂体损伤,导致ADH分泌不足 | 多尿、低比重尿、夜间多尿 |
| 肾性尿崩症 | 肾脏对ADH不敏感,无法正常重吸收水分 | 多尿、低比重尿、对水负荷无反应 |
| 原发性多饮性尿崩症 | 饮水过多导致渗透压降低,抑制ADH分泌 | 多尿、高容量、低钠血症 |
| 继发性尿崩症 | 其他疾病(如脑肿瘤、感染等)引起 | 症状类似中枢性尿崩症 |
三、常见症状
尿崩症的主要表现包括:
- 多尿:每天排尿量可达3-20升,甚至更多;
- 极度口渴:即使大量饮水仍感到口渴;
- 夜尿增多:夜间频繁起夜;
- 脱水症状:如头晕、乏力、皮肤弹性差等;
- 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出现低钠血症。
四、诊断方法
1. 尿液检查:测定尿比重,通常低于1.005;
2. 血液检查:检测血钠水平及抗利尿激素水平;
3. 禁水试验:评估肾脏对水的浓缩能力;
4. MRI检查:用于排查下丘脑或垂体病变。
五、治疗方法
| 类型 | 治疗方式 |
| 中枢性尿崩症 | 使用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如去氨加压素) |
| 肾性尿崩症 |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低盐饮食 |
| 原发性多饮性尿崩症 | 减少饮水量,治疗原发病 |
| 继发性尿崩症 |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
六、日常注意事项
- 保持适量饮水,避免过量;
- 定期监测尿量和体重变化;
- 注意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 如有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七、总结
尿崩症虽不常见,但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如有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