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炎症,通常发生在骨髓或骨组织中。这种疾病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它可能由局部感染扩散、外伤或血液传播引起,严重时可能导致骨骼破坏、功能障碍甚至截肢。
一、概述总结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细菌侵入骨骼系统引发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和骨组织的化脓性病变,常伴随发热、疼痛、肿胀等症状。根据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化脓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髓及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
| 病因 | 常见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可通过血液、外伤或邻近感染灶扩散。 |
| 发病人群 | 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者等高风险人群。 |
| 症状 | 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全身乏力等;慢性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窦道形成。 |
| 诊断方法 | 血液检查(白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X光、MRI)、骨髓穿刺、细菌培养等。 |
| 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为主,严重时需手术清创、引流或切除坏死骨组织。 |
| 并发症 | 骨折、关节功能障碍、慢性感染、败血症等。 |
| 预防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增强免疫力、避免不洁注射等。 |
三、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 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律用药,不可擅自停药。
- 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 若出现持续高热、剧烈疼痛或肢体变形,应及时就医。
如发现相关症状,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康复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