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意思】“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在面临某种压力、危险或不利局面时迅速逃离的情景。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口语化色彩,常见于日常交流或文学作品中。
一、
“逃之夭夭”原意是指逃跑得无影无踪,后引申为形容人遇到困难、麻烦或尴尬局面时迅速离开,甚至不惜逃避责任的行为。该成语多用于贬义,有时也带有一定的幽默意味。它不仅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的“消失”或“撤离”。
在使用过程中,“逃之夭夭”往往带有轻微的讽刺或调侃意味,强调的是“仓皇而逃”的状态,而非理性或有计划的撤退。
二、表格形式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逃之夭夭 |
| 拼音 | táo zhī yāo yāo |
| 出处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来演变为“逃之夭夭”,借“夭夭”形容迅速、慌乱地逃跑。 |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在遇到危险、压力或困境时迅速逃离,往往带有仓促、慌乱的意味。 |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带贬义或调侃意味。 |
| 近义词 | 逃跑、溜之大吉、落荒而逃 |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坚守阵地 |
| 适用对象 | 人、动物、事物(如“资金逃之夭夭”) |
| 使用场景 | 日常对话、新闻报道、文学作品等 |
| 情感色彩 | 贬义或中性(视语境而定) |
三、延伸说明
虽然“逃之夭夭”常被用来批评逃避行为,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表示一种机智或灵活的应对方式。例如,在面对不合理的压力时,选择暂时退出也是一种策略。不过,这种用法较为少见,通常仍以贬义为主。
此外,该成语在现代网络语言中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或论坛中,常用来调侃他人“跑得比兔子还快”,具有一定的娱乐效果。
总之,“逃之夭夭”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出“迅速逃离”的情境,适用于多种语境,但需注意其情感色彩和使用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