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之徒是什么意思】“不肖之徒”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品行低劣、行为不端的人。这个词语在古代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不肖之徒 |
拼音 | bù xiào zhī tú |
含义 | 指品行不端、行为恶劣的人,通常用来贬斥道德低下或不孝顺之人。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等,后世广泛使用。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带有强烈的批评意味。 |
二、词义解析
- 不肖:指没有出息、不成器、品德不良。在古代,“肖”有“像、似”的意思,“不肖”即不像父母或长辈,常用于形容子女不孝、不才。
- 徒:指人,特别是指某一类人。
因此,“不肖之徒”可以理解为“不成器的人”或“品行不端的人”。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无赖之徒、败类、奸佞之徒、恶棍 |
反义词 | 贤良之士、正人君子、有德之人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中
如《红楼梦》中常用此词形容某些角色的不忠、贪婪或道德沦丧。
2. 日常生活中的批评
当有人做出违背道德或法律的事情时,可以用“不肖之徒”来表达不满。
3. 历史评价
在历史记载中,对某些权臣或叛徒的评价也常使用这一词汇。
五、总结
“不肖之徒”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道德低下的人。它不仅体现了对个体行为的否定,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孝”与“德”的重视。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中仍具影响力。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肖之徒”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及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