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出处于哪里】“面不改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突发情况、危险或压力时,依然保持冷静、镇定,脸上没有丝毫改变。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沉着与胆识,也常用于描写英雄人物或在关键时刻表现非凡的人。
那么,“面不改色”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相关典故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成语“面不改色”的出处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面不改色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引用 |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面不改色。” |
作者 | 范晔(南朝宋) |
出处原文背景 | 该句用于赞美有气节、有担当的人,在重大事件面前不动摇,神色不变。 |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脸上的表情没有变化。
- 引申义:形容人在面对惊险、危急或压力时,仍能保持冷静、镇定自若。
- 使用场合: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紧张、危险或重大事件中的表现。
三、成语用法示例
句子 | 解释 |
他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不改色。 | 表现其勇敢无畏。 |
在紧急情况下,她依然面不改色,指挥大家有序撤离。 | 展现其冷静和领导力。 |
尽管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还是面不改色地继续发言。 | 表明其心理素质强。 |
四、相关典故与延伸
“面不改色”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原意是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节操、不为外力所动的人。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以及日常语言中。
在古代历史中,也有许多人物被描述为“面不改色”,如诸葛亮在面对曹操大军时的从容不迫,或是岳飞在国难当头时的坚定意志,都体现了这一成语的精神内涵。
五、总结
“面不改色”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本用于赞美有气节、有担当的人。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压力下依然保持冷静、镇定的形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这一成语都能很好地表达人物的心理素质与精神风貌。
表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面不改色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面对危险或压力时保持冷静,神色不变 |
用法 | 描写人物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的表现 |
典故 | 王符传中赞美有气节之人 |
现代应用 | 文学、影视、日常表达中常用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面不改色”不仅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肯定,也是对其勇气与智慧的一种赞许。了解它的出处和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