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典故介绍】“出师未捷身先死”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一诗,原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也寄托了后人对忠诚与理想未能实现的感慨。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并在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在五次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始终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宏愿,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典故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蜀相》 |
原文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人物 | 诸葛亮 |
背景 |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因病去世 |
含义 | 表达对志向未竟、英年早逝的惋惜与悲痛 |
意义 | 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忠诚与奉献的精神 |
历史背景简述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曾多次率军北伐曹魏,试图恢复汉朝正统。然而,由于国力有限、天时不利,他的北伐始终未能成功。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享年54岁。他的去世让蜀汉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也让后人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文化影响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成为后世文人表达壮志难酬、理想受阻情感的重要意象。许多诗人、作家在作品中引用此句,以抒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哀思。
总结
“出师未捷身先死”作为一段经典的历史典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不仅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概括,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命运,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执着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