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肶必报的典故】“睚眦必报”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用来形容人对微小的仇恨或不满都怀恨在心,并且一定会报复。这个成语强调了人性中的一种极端报复心理,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
一、典故来源
“睚眦必报”最早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范雎,他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官吏,后来投奔秦国,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重用,成为秦昭襄王的重要谋士。
范雎在魏国时曾受到同僚须贾的陷害,几乎丧命。后来他在秦国得势后,为了报仇,设计让须贾在秦国出丑,最终使须贾狼狈不堪。范雎的行为体现了“睚眦必报”的精神,即对一点点的侮辱或伤害都不放过,一定要加倍报复。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睚眦 | 眼睛瞪视的样子,比喻极小的怨恨或不满 |
必报 | 一定报复 |
整体意思:即使是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怨恨,也要设法报复。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睚眦必报”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恩怨的重视和对复仇的容忍。在古代,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斗频繁,个人之间的恩怨往往会被放大,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
这一成语也提醒人们要以宽广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避免因一时的愤怒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睚眦必报”多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计较、心胸狭隘的人。它也可以作为警示,提醒人们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采取报复行动。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睚眦必报 |
出处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释义 | 对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 |
历史人物 | 范雎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社会对恩怨的重视 |
现代启示 | 提醒人们要宽容待人,避免报复行为 |
通过了解“睚眦必报”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也能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