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偷斧原文及翻译和寓意】一、
《疑人偷斧》是一则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怀疑邻居偷了他的斧头,而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产生怀疑,甚至将对方的行为视为可疑。后来,他找到斧头后,却发现自己之前对邻居的看法完全错误,从而意识到“疑心”带来的误解与偏见。
这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疑心生暗鬼”的道理,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避免因主观臆断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
二、原文、翻译与寓意对照表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寓意 |
原文 |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容止,窃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述,不窃也;颜色,不窃也;言语,不窃也;动作容止,不窃也。 | 有一个农夫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他看那人的走路姿势,觉得像偷东西的;看他脸色,也像偷东西的;听他说话,也像是偷东西的;看他的一举一动,也都像是偷东西的。后来他在挖地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头。第二天再见到那个邻居的儿子,他的举止、表情、说话、动作都不再像偷东西的样子了。 | 故事说明:人一旦有了成见,就会用偏见去看待他人,导致误判。当真相大白后,之前的怀疑便显得荒谬可笑。这提醒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避免被主观情绪所左右。 |
三、结语
《疑人偷斧》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不仅警示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无端猜疑,也强调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重要性。只有放下偏见,才能看清真相,减少误解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