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曰三秋】“一曰三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意是形容思念之深切,即使只隔一天,也如同过了三个月、三年那样漫长。后来,“一曰三秋”被广泛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思念之情。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 一曰三秋 | 一日不见,如过三秋。形容思念极深 | 《诗经·王风·采葛》 |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
二、出处与演变
“一曰三秋”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句为“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是:一天没有见到你,就像过了三个秋天一样漫长。这里的“三秋”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个秋天,而是象征性地表示时间很长,强调思念之切。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一曰三秋”常被引用或化用,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尤其适用于爱情、友情或亲情中的思念之情。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一曰三秋”已不再局限于诗歌语境,而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它可以用于:
-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亲人远行)
- 描述对恋人的牵挂
- 在文学创作中增强情感张力
例如:
> “他离开后,我一曰三秋,夜不能寐。”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1. “一曰三秋”与“一日三秋”混淆
正确写法应为“一日三秋”,而非“一曰三秋”。虽然“一曰”在古文中也有“一日”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一日三秋”更为常见和规范。
2. 避免过度使用
虽然“一日三秋”富有诗意,但若频繁使用,可能会显得夸张或不自然,建议根据语境合理运用。
五、总结
“一曰三秋”源自《诗经》,原意是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演变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也反映了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使用这一成语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准确性。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日三秋 |
| 出处 | 《诗经·王风·采葛》 |
| 原意 | 形容思念极深,一日如三秋 |
| 现代用法 | 表达强烈的情感,尤其是思念 |
| 注意事项 | 避免误写为“一曰三秋”,注意语境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