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河清乎未期典故】“俟河清乎未期”出自《左传·襄公八年》:“俟河清乎未期,吾将老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待黄河变清,恐怕没有希望了,我年纪大了,等不及了。后人常以此典故表达对理想难以实现、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一、典故出处与背景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左传·襄公八年》 | 
| 原文 | “俟河清乎未期,吾将老矣。” | 
| 背景 | 晋国大夫士匄(gài)在晋悼公时期提出治理国家的主张,但因朝政复杂,未能如愿。他感叹自己年事已高,无法看到理想的实现。 | 
二、典故含义与引申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字面意思 | 等待黄河变清,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我年纪大了,等不了了。 | 
| 引申意义 | 表达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现实无力改变的叹息。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语境中,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或对过去的追忆。 | 
三、历史与文学中的引用
| 人物/作品 | 引用内容 | 说明 | 
| 韩愈 | “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虽非直接引用,但与“俟河清乎未期”有相似的坚韧与无奈情感。 | 
| 苏轼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表达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与“俟河清乎未期”有共通之处。 | 
| 现代文学 | 如鲁迅《野草》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体现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考。 |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 项目 | 内容 | 
| 个人层面 | 鼓励人们珍惜当下,不被遥不可及的目标所困。 | 
| 社会层面 | 反映对社会变革、理想实现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 
| 文化意义 | 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时间、理想与人生哲理的重要象征。 | 
五、总结
“俟河清乎未期”虽出自古代文献,但其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既要保持信念,也要懂得接受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有限。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命运的思考,也为今人提供了反思自我与社会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