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攻略(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任务)

2023-09-14 15:23:11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攻略(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任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日军全面侵华后,我军实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有效打击了日军,弄得他们每次出门甚至还要扮演“老乡”才敢出门。然而,这样的伪装自然是瞒不过八路军的火眼金睛。

在日本战史专家青木孝治写的《陆军铁帽物语》一书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场战争。

1944年秋,为配合盟军“打响最后号角”的态势,八路军发起了秋季攻势。

山东文登的威海独立营,更是一举攻占了24个日军据点,杀了600多个日军,吓得剩下的600多个日军龟缩在文登城内,不敢出城门半步。

然而面对这群待宰的羔羊,我军却迟迟不动,原因也无他,我军缺少重型装备可以攻城,甚至就连轻型武器,我军也很是缺乏,这种情形下,只能够智取。

威海独立营的营长一边围城,一边不忘收集情报。

不久便传来了好消息,城内有一支200多人的日军部队将于次日一早前往威海,支援其他战场的日军。

独立营营长当即拍板,将部队埋伏在杨家产到申格庄的道路上,对日军进行伏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埋伏在公路两旁的我军,便发现了远处出现的几个黑点,独立营的战士开始警觉起来。

等他们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几位老乡在捡粪。在缺少化肥的年代,捡拾路上牲畜的粪来做肥料是很稀疏平常的事。

不过,待他们走近,有战士越看越感觉不对劲,便向营长报告了这一情况。

原来,这几位老乡一边走一边四处张望,还经常下到旁边的草丛里,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

更关键的是,他们头上还戴着白毛巾。

营长也看出问题来了,但没有立刻打草惊蛇,他猜测这几个人是日军开路的侦查部队,真正的大部队应该很快就会到达。

果不其然,一支250人的日军大部队很快就出现在了视野中。

他们一进入到埋伏圈中,营长便下令开火,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八路军边打边往前冲锋,由于弹药不足,有的士兵甚至拿起砍刀冲向了日军。日军几乎被杀殆尽。

而最开始那几位冒充老乡的日军,则趁乱慌不择路跑到附近村子,再次假扮起老乡,混在真正的老乡里面。

这几个日军有的装作买东西,有的坐在老人身边和对方聊天,十分的狡猾。

他们是日军精挑细选、专门培训模仿中国人的,当他们潜伏在群众中,确实有点像那么一回事。

但假的就是假的,假美猴王永远不可能变成真美猴王。前去抓捕的士兵很快便将他们俘获。

至于为什么八路军能够很快认出这群假冒的日军,原因也无他。

他们将陕北等我国高原地区,农民佩戴白毛巾的习惯带到了山东威海,这自然一眼就被人认出。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佩戴白毛巾,则是因为日军有规定,所有士兵出门都必须戴帽子。

于是文登的日军指挥官便死板地执行了这一条命令,这也令他们露出了破绽。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像极了现在拼命模仿“中国奇迹”的日本?只学到表皮,却永远也学不到里子!

1961年7月,蜚声文坛的美国知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家中开枪自尽。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在书里书外都以硬汉形象著称的大作家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谜团。

让我们来看一下海明威的生平:

海明威于1899年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时期海明威踊跃参加体育类课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拳击课表现。

一节课上,海明威的对手恰好是一位职业拳击手。但海明威仍然勇往直前,卯足了劲儿打拳,这激怒了对方,把他鼻子和嘴巴都打歪了。

海明威后来写道:“拳击教会我不能躺下不动,要随时准备再次跃起。”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一战爆发后,他奔赴意大利战场前线。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后来从身上共取出了237块弹片。一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授予三枚奖章,并获得中尉军衔。

除此之外,这次战争经历还带给他多处伤痕、长期难以入睡和可怕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一边当记者,一边又对写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出版了很多作品,其中,有一部比较出名的作品叫做《太阳照常升起》。

书中描写了美国年轻人战后的迷惘,其实灵感就来源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

随后,1937年到1938年,海明威再次作为战地记者,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他的头部受了重伤,伤口缝合了57针,这期间又因飞机失事造成严重脑震荡。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丧钟为谁而鸣》——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之后的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海明威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并自己开着巡逻艇侦查德国潜艇的行动,为盟军提供情报。

1944年,海明威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他仍深入敌后采访。二战结束后,他获得了铜质奖章。

看到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勇敢坚强、反思战争的硬汉海明威形象。他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战争虽然给他带来身心创伤,但他敢于直面。

然而,具有强烈反差的是,他的家庭却一直被死亡的阴影笼罩。

海明威的母亲一直独断专横且强势,不管是对待丈夫还是对待孩子都是如此。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因不堪海明威母亲常年的言语侮辱折磨而选择自尽。

父亲的去世对海明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干年后,母亲把父亲用于自尽的那支枪交给他时,在卡片上附言:也许你愿意保存它。海明威怅然若失说道:“我真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什么兆头。”

1966年,他的妹妹厄休拉也因癌症和抑郁症带来的病痛之苦而自尽;1982年,海明威的弟弟莱斯特也举枪自尽。

后来人们分析,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本身是对母亲的专横控制的一种反抗。

另外,不知是因为多次从军经历,还是因为家庭影响,海明威在作品中也曾多次思考死亡这个主题。

而身体的伤痛在海明威晚年的人生中,也愈演愈烈。他的身体垮了,战后心理上的创伤令他难以承受,养成了酗酒的习惯,却又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戒酒。

为了减轻高血压,海明威只好服药,但没想到这却加剧了他严重的抑郁症。于是他只好去了梅奥诊所。

当时的医院诊所对待这种情况,使用的主要还是电击疗法。而遭受电击又对他的记忆力造成了不可逆的致命伤害。

海明威的记忆力被毁了,他担心失去想象力,他害怕失去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条件,结果这些却全变成了现实,他实在无法接受。

1961年2月,人们请他给肯尼迪总统写一份祝贺词。他写了一个星期,竭尽全力,也只写了三四句话。他为此失声痛哭。他对医生说:“词汇再也冒不出来了,在写作上我已经完蛋了。”

同时,这样一位堪称国家英雄的人物,他的行动居然引起了官方的怀疑和猜忌。根据官方资料的证据显示,因为怀疑海明威在古巴的活动有问题,美国联邦调查局从1940年开始,常年调查和监控海明威。

而这一切,海明威有知觉,却苦于没有证据,其他人都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海明威的挚友兼海明威个人传记的作者霍奇纳,曾在回忆文章中说,1960年,他曾与海明威一同外出打猎,海明威当时就在抱怨联邦调查局的监视。他认为这就是海明威后来选择用死亡告别这个世界的主因。

1961年7月2日,一代文坛代表人物海明威在家中开枪自尽,时年61岁。他的时代落下帷幕。

有人说他死于父母亲的影响,有人说他死于战争的创伤后遗症,有人说他死于FBI的暗中监视带来的恐惧。然而,不管是因为什么,我们却都能够从他的作品和人生际遇里,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

#作家# #海明威#

1/5的全国领土。

40%以上的铁路线。

85%的耕地。

80%的铁矿。

37%的最佳森林地带。

40%的全国出口贸易。

绝大部分的煤。

未占领领土中的75%以上的铣矿和全部铁矿,50%以上的纺织业。

这些全都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这就是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和10年内战的成果。

再看一组数据。

截止1945年春,红军共建立解放区根据地19个,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900多万。

吸引侵华日军80%以上的兵力。

当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硝酸的国民党报社记者说,红军不抗日却违反规定,抢在国民党前接受日军投降。

毛主席的回答让他哑口无言“日内瓦协议写着日军必须向盟军投降。红军肯定是国民党的抗日盟军,接受投降一点也不违反规定。

可是为什么红军能够快速的接受日本投降?

因为红军离日军占领区最近。在最艰苦的日军占领区,只有红军深入敌后进行,坚决抵抗。至于国民党为什么不能够快速接受投降,不言自明。”

那些蒋粉该闭肛了。

毛主席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坚决抗日。

以至于最后日军感到威胁最大的是共产党军队。

从敌人的态度中就能够清楚的看到红军抗日的坚定性和作战的顽强性。

大家好,我是每年通读一遍《毛选》的小学生,@伟人精神永存 ,致力于弘扬毛主席精神,学习毛主席思想,宣扬毛主席事迹,让毛主席的思想和事迹助力青少年成长。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向毛主席学习,向毛主席致敬。

关注一下吗?#伟人故事# #领袖毛泽东# #头条历史#

1945年4月,八路军由抗战初期3个师42000人发展到主力65万人,新四军由10300人发展到26万人,华南抗日武装由几乎白手起家,发展到主力2万余人。

至此,共产党领导的主力军达93万人,民兵达220万人,抗击了侵华日军六分之五的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

@说说历史那点事

1941年3月,日军扫荡皖中。

皖中部队一面粉碎日伪扫荡,一面继续收容皖南事变突围人员。

第七师成立后,继续在皖中、皖南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分别与第2、第5、第6师沟通了联系。

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部分同志,在茅家岭集中营和转移途经崇安赤石附近时,组织暴动进入武夷山。

1941年7月,日伪1. 5万人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清乡”,采用所谓“闪电战术”反复进行梳篦式清剿与搜索,并筑据点以分割、封锁根据地。

该地军民以内线和外线结合打击敌人,由于力量悬殊过大,不断遭受损失,主力遂转移至江北,留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

11月,日伪3000余人扫荡溧阳地区,第16旅旅部被包围,经终日奋战,反复冲杀,仅部分同志突围,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罗忠毅及政委瘳海涛以及27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浙东、浙南、闽东、闽南各地在远离华中基本地区,敌情严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了敌后抗战,保持浙东战略支点。

日军为摧毁与占领抗日根据地,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特务等各种手段,对华中各根据地不断进行蚕食与推行伪化,尤其对淮海、盐阜、淮北和苏中,活动最为频繁。

敌军对根据地进行蚕食与伪化时,先修据点,筑公路,对根据地进行分制、封锁,尔后,由据点派兵四处袭击,屠杀干部群众,抓、抢;在占领地区则编组保甲,建立“反共自卫团”和伪组织、伪政权,进行伪化教育,歁骗群众,对不服从的群众即肆行杀戮。

针对日伪的蚕食伪化,各抗日根据地开反食反伪化斗争,以群众武装斗争为主,民兵地方武装就地坚持斗争,武工队深入敌后,主力机动作战,不断发动攻势同时,积极破坏敌人交通,改造地形,围困孤立据点,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

从1941年起,日军由苏南开始对根据地实行“清乡”,1943年日伪清乡重点转移到苏中第4分区。

日军从江南调来“有清乡经验”的主力一部及大批警察宪兵、特务政工人员共1.5万余人。新四军军部对苏中、苏南反清乡及时作出指示,苏中军区确定就地坚持,以武装反清乡为主日军“清乡”开始,先进行军事清乡两个月,用毛竹打起篱笆连接公、河道将4个县围起来,加以封锁。尔后,每次分兵十路、几十路,采用梳、拉网战术,分进合击,突然包围,昼夜搜军事清乡以后,接着进行4个月“政治清乡”,编保甲、查户口,建情报网,实行伪化统治。

由于第4分区军民顽强斗争,日军为期4个月的“政治清乡”归于失败,因此又延长3个月,以更残暴毒辣的手段,实行三光政策。

该分区军民艰苦斗争不断打击敌人,清乡区外各根据地也积极打击敌人予以支,在连续9个月的反清乡斗争中,根据地军民共作战2100余次,歼敌4000余人,该分区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仅、区、乡干部牺牲被捕者达2百多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无法计算。

1943年末,华中根据地已经渡过困难时期,进人新的发服阶段。

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粉碎敌人进攻,胜利坚持了广东、海南岛等地的抗日武装斗争。

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军疯狂的军事进攻,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殖民压迫与统治下,保存了一部分力量,坚持了秘密抗日活动的艰苦斗争。

在1941与1942年,为适应形势,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克服严重困难,争取新的胜利,各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在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苏军和英、美盟军均已转入反攻,国际形势对中国抗战是有利的。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没有改变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的企图,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敌后战场。

当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时,华北、华中、华南16个省范围内之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建立678个县政权,人口9500万。

八路军由抗战初期3个师42000人发展到主力65万人,新四军由10300人发展到26万人,华南抗日武装由几乎白手起家,发展到主力2万余人。

至此,共产党领导的主力军达93万人,民兵达220万人,抗击了侵华日军六分之五的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

14年的抗日战争包括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之前为局部抗战时期;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全国抗战时期。

14年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前6年局部抗战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区,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8年的全国抗战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

局部抗战时期(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分为两个阶段:

1931年9月至1932年12月是局部抗战的兴起阶段。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并于次年1月28日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配合和掩护日军在东北的侵略行动。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国民党及其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先是在东北采取不抵抗政策,继而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妥协退让,致使日军轻易实现了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的企图,并迫使中国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率先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积极支持中国军民在各地的抵抗,直接参与、推动并主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战争。

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是局部抗战的扩大和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侵华日军按照既定步骤向内蒙古东部和华北地区进犯,并企图炮制第二个伪满洲国。国民党一些抗日将领率领守军相继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旧省名,在北京西北部,今分属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抗战和缓远抗战。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的转变,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政策主张,并在处理西安事变的关键时刻予以贯彻,为国共两党结束内战、走向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全国抗战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分为3个阶段: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举国抗战。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以巨大的牺牲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正面战场成为战略防御阶段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战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挺进抗日前线,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作战的胜利;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独当一面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战形成了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夹击敌人的战略格局,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

1938 年10月至1943年7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武汉会战以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放弃速战速决企图,转而实行在正面战场保持压力,主力着重针对后方游击战争的长期战争战略。在此阶段,国民党对日抗战逐渐趋向消极,反共磨擦明显增多。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同时,竭力维护围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断战胜日军主力的残酷进攻,使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显著上升,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1943年夏秋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在华北敌后开始转入反攻作战,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随后,中国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也在缅北、滇西地区发起反攻。为挽救失败的命运,1944年春,日军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面对日军孤注一掷的进攻,国民党军接连失利,甚至发生溃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不断发展,解放了大片国土和人口,迫使日军向其占领区的点、线龟缩。中国抗战的局部反攻牢牢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对日进攻。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开战。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战场同时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战果辉煌。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字投降

本文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攻略(盟军敢死队深入敌后任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