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皮里春秋造句子】“皮里春秋”是一个成语,出自《晋书·王导传》:“(王)导虽居重任,而恭俭退让,未尝以权势自矜。时人皆谓之‘皮里春秋’。”原意是指表面上不表态,内心却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后来引申为表面不说什么,实际上心里有数,暗含褒贬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皮里春秋”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说话含蓄、不直接表达态度,但内心清楚明白,带有一定讽刺或委婉的意味。下面将从含义、用法、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内容。
一、
1. 成语释义
“皮里春秋”原指外表不言,内藏是非,后多用于形容人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实际上心中有判断,尤其带有一种隐晦的批评或讽刺意味。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适用于对某人行为、言论的间接评价,强调“表面无言,内心分明”。
3. 情感色彩
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有时也表示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即不动声色地处理问题。
4. 常见搭配
常与“心知肚明”、“冷眼旁观”等词搭配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5. 适用对象
多用于描述成年人、领导、评论者等具有一定阅历和判断力的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皮里春秋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意 | 表面不言,内藏是非 |
现代意义 | 表面不说,内心有判断,含讽刺或委婉意味 |
使用场景 | 正式场合、书面语、对他人行为的间接评价 |
情感色彩 | 带有讽刺、隐晦、高明处世的态度 |
常见搭配 | 心知肚明、冷眼旁观、暗藏机锋 |
适用对象 | 成年人、领导、评论者、观察者 |
造句示例 | 他虽然没说什么,但眼里尽是“皮里春秋”。 |
三、造句示例
1. 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一直很低调,但眼神中透露出“皮里春秋”,显然心中早有定论。
2. 面对争议,她只是淡淡一笑,实则早已“皮里春秋”,心中了然。
3. 老张一向不轻易发表意见,可每次他点头时,大家都知道他是“皮里春秋”。
4. 这篇文章表面上中立,实则处处“皮里春秋”,暗讽不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皮里春秋”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高明的表达方式,适合在需要含蓄表达观点的场合使用。掌握它的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