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七窍塞和玉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与丧葬、祭祀相关的器物,其中“七窍塞”和“玉握”是较为常见的陪葬品。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以下是对这两类器物的简要总结。
一、什么是七窍塞?
定义:
七窍塞是古代用于堵塞死者身体七个孔窍(眼、耳、鼻、口、肛门、生殖器)的器物,通常由玉、陶或木制成。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灵魂外泄,确保亡者安息,并保持尸体不腐。
历史背景:
七窍塞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在汉墓中常发现完整的七窍塞组合,表明当时已形成系统的丧葬礼仪。
材质:
早期多为陶制,后来逐渐发展为玉质,尤其是贵族墓葬中更为常见。
意义:
七窍塞象征着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通过这些孔窍离开身体,因此必须加以封堵。
二、什么是玉握?
定义:
玉握是指古代人死后手中所握的玉器,通常是玉蝉、玉璧或其他玉饰。它被认为可以保佑亡者在阴间拥有财富和地位。
历史背景:
玉握起源于商周时期,盛行于汉代。尤其在高级贵族或官员的墓葬中,玉握往往是重要陪葬品之一。
材质:
以玉为主,质地温润,雕刻精美,象征高贵与永恒。
意义:
玉握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来世继续享有富贵与安宁。
三、七窍塞与玉握的对比
| 项目 | 七窍塞 | 玉握 |
| 定义 | 塞住死者七窍的器物 | 亡者手中所握的玉器 |
| 目的 | 防止灵魂外泄,保护尸体 | 保佑亡者来世富足、安宁 |
| 出现时期 | 战国至汉代 | 商周至汉代 |
| 常见材质 | 陶、玉、木 | 玉 |
| 象征意义 | 宗教信仰、灵魂守护 | 身份象征、来世保障 |
| 使用对象 | 多用于贵族及高阶层人士 | 多用于贵族、官员 |
四、总结
七窍塞和玉握作为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宗教、伦理与审美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认知,也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这些器物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