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影响肝脏。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亚洲、非洲和部分拉丁美洲国家更为常见。乙肝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形式,其中慢性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
一、概述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该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虽然大多数成年人在感染后能自行恢复,但部分人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对健康造成长期威胁。
二、核心信息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病名 |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
| 病原体 | 乙型肝炎病毒(HBV) |
| 传播途径 |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
| 感染类型 | 急性、慢性 |
| 易感人群 | 无免疫力者、医护人员、吸毒者、性伴侣多者等 |
| 症状 | 食欲减退、乏力、黄疸、恶心、右上腹痛等 |
| 诊断方法 | 血液检测(HBsAg、抗-HBc、HBV DNA等) |
| 治疗方式 | 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定期监测等 |
| 预防措施 | 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使用安全针具等 |
三、关键点解析
1. 传播方式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医疗器械污染等;
- 性传播: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 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2. 症状表现
大多数人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
- 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 肝区疼痛
- 恶心、呕吐
- 极度疲劳
3. 慢性感染风险
若未及时治疗,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乙肝,长期损害肝脏功能,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4.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根治乙肝的方法,但可通过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5. 预防措施
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共用针具也非常重要。
四、结语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及防治方法对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接种疫苗、加强个人防护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保障肝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