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出血倾向等症状。该病多发于儿童和成年人,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被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
以下是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总结与分析:
一、基本概述
| 项目 | 内容 |
| 中文名称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英文名称 |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
| 疾病类型 | 免疫性血液病 |
| 主要特征 | 血小板减少、易出血、皮肤瘀斑 |
| 发病年龄 | 儿童及成人 |
| 病因 | 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血小板 |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骨髓检查、抗体检测等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ITP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紊乱密切相关。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血小板识别为“异物”,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脾脏等器官破坏或生成减少。
- 常见诱因: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药物反应、遗传因素等。
- 发病机制:
- 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 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减少;
- 脾脏对血小板的过度清除。
三、临床表现
| 症状 | 描述 |
| 皮肤瘀点/瘀斑 | 多见于四肢、躯干,轻微碰撞即可出现 |
| 鼻出血、牙龈出血 | 常见于轻度出血情况 |
| 月经量增多 |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 |
| 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 | 较少见,但可能危及生命 |
| 神经系统症状 | 极少数情况下出现脑出血 |
四、诊断标准
ITP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几点:
1. 血小板计数降低:通常低于100×10⁹/L;
2. 排除其他原因:如药物、感染、其他血液病;
3. 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
4. 实验室检查:抗血小板抗体阳性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方法
| 治疗方式 | 说明 |
| 糖皮质激素 | 常用一线治疗,如泼尼松 |
|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 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 |
| 脾切除术 | 对于反复发作、激素无效者 |
| 免疫抑制剂 | 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
| 新型药物 | 如利妥昔单抗、艾曲波帕等 |
六、预后与管理
- 儿童ITP:多数预后良好,多数可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
- 成人ITP:病情较慢性,需长期管理;
- 日常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
总结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虽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