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出自何处】“抱残守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事物,不愿接受新事物或改进。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常见,但其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从历史文献出发,总结“抱残守缺”的来源,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 成语 | 抱残守缺 |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 释义 | 原指守住残破的瓦罐,不求改进;比喻固守旧有观念或制度,不知变通。 |
二、出处考证
“抱残守缺”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汉书·艺文志》。不过,该成语的完整表述并非直接出现在《汉书》中,而是由后世学者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思想演变而来。
1. 《汉书·艺文志》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提到:“今则不然,弃捐旧章,妄造篇籍,谓之‘新学’,而毁訾先师。”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学者抛弃传统经典、另立门户的批评。这种“守旧”与“创新”的对立,为“抱残守缺”的思想提供了背景。
2. 《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在《潜夫论》中曾指出:“今学者多好抱残守缺,而不务求新。”这是目前可见的最早使用“抱残守缺”一词的文献。这里的“抱残守缺”意指学者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缺乏进取精神。
3. 后世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抱残守缺”逐渐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人和行为。在明清小说、诗词中也常出现这一成语。
三、成语演变与用法
| 时期 | 使用情况 | 示例 |
| 东汉 | 初现雏形 | 《汉书·艺文志》中隐含“守旧”思想 |
| 南北朝 | 未见明确使用 | 文献中较少提及 |
| 唐宋 | 逐步流传 | 诗文中偶有出现 |
| 明清 | 广泛使用 | 多用于批评保守思想 |
| 现代 | 常用成语 | 用于形容固守旧习、不愿革新 |
四、总结
“抱残守缺”虽源自古代文献的思想背景,但其完整的表达形式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它反映了古人对固守旧习、不思进取现象的批判。如今,这一成语已成为汉语中极具代表性的词汇之一,广泛用于描述那些不愿改变、坚持旧有方式的人或行为。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抱残守缺 |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 |
| 释义 | 守住残破的东西,不求改进;比喻固守旧有观念 |
| 历史背景 | 古代对守旧思想的批评 |
| 现代用法 | 形容不思进取、不愿革新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抱残守缺”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了解其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