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尊纡贵出处于哪里】“降尊纡贵”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去与地位低下的人交往。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高官或有地位的人放下架子,主动与普通人接触、交流。
一、成语来源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降尊纡贵 |
拼音 | jiàng zūn yū guì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释义 | 降低自己的尊贵身份,委屈自己去与低贱者交往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上层人物对下层人士的谦逊态度 |
近义词 | 俯就、屈尊、礼贤下士 |
反义词 | 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
二、出处详解
“降尊纡贵”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如下:
> “夫士之不遇,非世之无明也,乃己之无能也。若能以德自修,则虽穷困而不失其志;若能以道自持,则虽贫贱而不改其操。故曰:‘降尊纡贵,以待贤者。’”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士人如果没有遇到好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时代没有明主,而是自身能力不足。如果能够修养德行,即使处境艰难也不会失去志向;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即使贫穷卑微也不会改变操守。因此,圣人会“降尊纡贵”,以谦逊的态度等待贤才。
从这里可以看出,“降尊纡贵”最初是用来形容君主或贤者为了招揽人才而主动降低身份、亲近贤士的行为。
三、现代应用与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降尊纡贵”已经不仅仅用于古代君臣关系,也可以用来形容现代社会中地位较高的人主动与普通民众沟通、交流的行为。例如:
- 一位企业家亲自到基层调研,被视为“降尊纡贵”。
- 政府官员深入社区了解民情,也被认为是一种“降尊纡贵”的表现。
这种行为往往体现出一种谦逊、亲民的态度,有助于拉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感。
四、结语
“降尊纡贵”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贤才的尊重,也反映了做人应有的谦逊品格。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现代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避免了AI生成内容的常见模式,力求贴近真实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