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出处于哪里】“睚眦必报”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对极小的仇恨或不满也会进行报复。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其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从成语的含义、来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出发,进行全面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睚眦必报 |
含义 | 指对极小的怨恨也不放过,一定要报复。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人。 |
近义词 | 计较小事、恩怨分明、以牙还牙 |
反义词 | 宽宏大量、宽容大度、不计前嫌 |
二、成语出处
“睚眦必报”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很小的一顿饭的恩惠,也要加倍回报;即使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
此句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描写战国时期人物范雎的言行。范雎原本是个落魄之人,后来因才学出众而受到重用,但他性格刚烈,对仇人毫不手软,因此有“睚眦必报”的说法。
三、成语演变与使用
虽然“睚眦必报”最早出现在《史记》,但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该成语被广泛引用。例如:
- 《三国演义》 中曹操对杀父之仇的报复行为,就被视为“睚眦必报”的典型。
-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
四、相关历史背景
人物 | 范雎 |
时代 |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
身份 | 魏国人,后成为秦国丞相 |
特点 | 性格刚烈,善于权谋,对仇敌毫不容情 |
范雎在秦昭襄王时期担任相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他对待敌人极为狠厉,因此留下了“睚眦必报”的典故。
五、总结
“睚眦必报”这一成语,源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原意是指对极小的恩怨都要报复。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恩怨的重视,也揭示了人性中较为阴暗的一面。如今,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人,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睚眦必报 |
出处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原文 |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
含义 | 对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 |
用法 | 形容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的人 |
历史人物 | 范雎(战国时期) |
文化意义 | 警示人们不要心怀怨恨,应学会宽容 |
如需进一步了解“睚眦必报”的文化影响或相关历史故事,可参考《史记》原文及相关历史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