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关击柝的意思】“抱关击柝”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守夜制度。它原意是指在城门关闭后,守夜人手持木梆(柝)敲击以报时或警戒,同时负责看守城门(抱关)。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职责虽小但责任重大,强调的是尽职尽责、恪守岗位的精神。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抱关击柝 |
拼音 | bào guān jī tuò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抱关击柝,以待暴客。” |
释义 | 原指守夜人看守城门并敲梆报时,现多比喻职责虽小但需认真对待的工作。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基层工作人员或普通劳动者,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
近义词 | 责无旁贷、尽职尽责、恪尽职守 |
反义词 | 漠不关心、敷衍了事、玩忽职守 |
二、成语背景
“抱关击柝”最早见于《左传》,描述的是古代城门守卫的日常工作。当时,城门是城市的重要关口,守夜人不仅要看守城门,还要通过敲击木梆来提醒人们时辰,防止盗贼入侵。这种工作看似平凡,却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安危。
因此,“抱关击柝”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那些默默无闻却坚守岗位的人。
三、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抱关击柝”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在基层岗位上尽心尽力、不计得失的工作者。无论是社区保安、环卫工人,还是医院护士、学校教师,他们虽然不处于聚光灯下,但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构成了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四、总结
“抱关击柝”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业精神,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责任”和“担当”的重视。它提醒我们,无论职位高低,只要尽心尽责,就是值得尊敬的。
结语:
“抱关击柝”虽是古语,但其精神内核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更需要人们怀有“抱关击柝”的态度,踏实做事,坚守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