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提到“不耻下问”,但其精神与该成语高度契合。后来,“不耻下问”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即使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不觉得羞耻。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学习、尊重知识的传统美德。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耻下问 |
拼音 | bù chǐ xià wèn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间接) |
含义 | 不以向地位或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褒义 |
近义词 | 虚心求教、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
反义词 |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二、成语出处与演变
“不耻下问”最早虽未在古籍中明确出现,但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学习应不拘一格,这种思想为后世“不耻下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向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失身份”的行为,但“不耻下问”打破了这种观念,倡导一种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耻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个人成长:通过不断学习和请教他人,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 增强团队合作:在团队中,愿意向他人请教有助于信息共享与协作。
- 提升社会风气:鼓励人们保持谦逊态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生之间 | 小明成绩一般,但他经常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问题,大家称赞他“不耻下问”。 |
工作场合 | 新员工主动向老员工请教工作流程,表现出“不耻下问”的态度。 |
日常生活 | 老人不懂手机操作,向孙子请教,孙子没有嫌弃,反而耐心讲解,体现“不耻下问”的精神。 |
五、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它鼓励人们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无论对方是谁。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请教,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