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焉不详的含义】“语焉不详”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说话或写作中表达不够清晰、不够详细的情况。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使用广泛,但在理解上也容易产生歧义。为了更好地掌握其含义与用法,以下将对其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说明。
一、含义总结
“语焉不详”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虽然原意并非直接使用“语焉不详”,但后人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内容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使人难以理解。
基本含义:
指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达不清楚、不具体,让人听不明白或读不懂。
常见用法:
多用于批评他人表达不清,或者指出某段文字内容模糊、缺乏细节。
感情色彩:
一般为中性或略带贬义,表示对表达方式的不满或质疑。
二、常见误解与辨析
项目 | 内容 |
是否同义词 | 与“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意思相近,但“语焉不详”更强调“内容不详细”。 |
是否常用 | 常见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是否褒义 | 多为中性或略带贬义,表示表达不清晰。 |
是否可用作自谦 | 不宜用于自谦,通常用于评价他人表达。 |
三、例句解析
句子 | 含义 |
他讲得语焉不详,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 表达不清楚,导致听众无法理解。 |
这篇文章语焉不详,缺乏具体事例支持。 | 内容不具体,论证不充分。 |
老师讲解得太快,语焉不详,我都没听懂。 | 说话太快,内容不够详细。 |
四、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适用于批评他人表达不清、内容不详的情况。
- 避免误用:不要将“语焉不详”用于形容“语言优美”或“富有诗意”的表达。
- 替代词语:可用“含糊不清”、“表达不明”等词代替,视语境而定。
五、总结
“语焉不详”是一个表达不清、内容不详的成语,常用于批评他人说话或写作不够具体。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造成误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