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是什吗意思】“恬不知耻”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不仅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表现得非常坦然,甚至理直气壮。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羞耻心的人。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恬不知耻 |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 出处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楚人怜之,以为天亡我,故不羞。”后来演变为“恬不知耻”,意指毫无羞耻之心。 |
| 释义 | 指人做了坏事或说了不该说的话,却毫不觉得羞愧,仍然表现得很从容。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品低劣、道德缺失,常作谓语、定语使用。 |
| 近义词 | 厚颜无耻、脸皮厚、不知羞耻 |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有羞耻心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例子 |
| 批评他人行为 | 他公然抄袭别人的作品,还恬不知耻地声称是自己的原创。 |
| 描述社会现象 | 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竟然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护。 |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描写反派角色时,常用“恬不知耻”来形容其无耻嘴脸。 |
三、注意事项
1. 语气强烈: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冒犯他人。
2. 适用范围:多用于描述人的道德层面问题,不适合用于客观事实的描述。
3. 避免滥用:如果只是轻微的错误或误会,使用“恬不知耻”可能显得过于严厉。
四、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表达强烈不满和谴责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它不仅体现了对行为的批判,也反映了对人性道德底线的质疑。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也要注意语气和语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文章说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整理,结合了成语的基本含义、使用场景及注意事项,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恬不知耻”的意义与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