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梼杌是什么意思】“梼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组合,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出现较多。它不仅是一个名词,还具有象征意义。下面将从字义、来源、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梼杌”(táo wù)最早见于《左传》《山海经》等古籍,是上古时期四大凶兽之一,与“穷奇”“混沌”“饕餮”齐名。其形象多被描述为一种猛兽,象征着贪婪、凶恶与混乱。
在不同的文献中,“梼杌”也有不同的解释:
- 字义:“梼”意为砍伐、打击;“杌”意为木桩、树根。合起来可理解为“击打树木之兽”,或引申为“顽固不化、难以驯服之物”。
- 神话传说:在《山海经》中,梼杌是一种形似虎、有翅膀的怪兽,性格暴戾,好战成性。
- 历史人物:在《左传》中,梼杌也被用来指代一个叫“鲧”的人,因其行为不端,被后人称为“梼杌”,后来成为“四凶”之一。
此外,“梼杌”在现代语境中也常被用作比喻,如“梼杌之徒”形容那些心狠手辣、不讲道理的人。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梼杌 |
拼音 | táo wù |
出处 | 《左传》《山海经》等古籍 |
含义 | 上古四大凶兽之一,象征贪婪、凶恶、混乱 |
形象 | 似虎、有翼,性格暴戾、好战 |
字义解析 | “梼”:砍伐;“杌”:木桩,合意为“击打树木之兽” |
文化象征 | 贪婪、凶残、顽固不化 |
历史人物 | 曾被用来指代“鲧”,作为“四凶”之一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比喻心狠手辣之人,如“梼杌之徒” |
常见文献 | 《山海经》《左传》《史记》 |
三、结语
“梼杌”虽为古语,但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神话中的凶兽,也是对人性中负面特质的一种隐喻。了解“梼杌”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背景,也能在现代语境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讨“梼杌”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或与其他神话生物的对比,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