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主要由肝脏合成。它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多种物质(如激素、药物和脂肪酸)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异常可能提示多种疾病,包括肝病、肾病、营养不良等。
血清白蛋白的基本信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血清白蛋白 |
英文名称 | Serum Albumin |
主要来源 | 肝脏 |
合成部位 | 肝细胞 |
半衰期 | 约19天 |
分子量 | 约66.5 kDa |
电荷性质 | 带负电 |
在血液中的浓度 | 正常范围:35–50 g/L |
功能 | 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作用 |
影响因素 | 营养状况、肝功能、肾功能、炎症状态 |
异常表现 | 低白蛋白血症(<35 g/L)、高白蛋白血症(>50 g/L) |
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当白蛋白水平下降时,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
- 肝功能障碍:如肝硬化或肝炎,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
- 肾功能异常:如肾病综合征,大量白蛋白从尿液中丢失。
- 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 慢性炎症或感染:急性期反应可能导致白蛋白水平暂时性降低。
相反,白蛋白水平升高较为少见,通常与脱水、血液浓缩或某些肿瘤相关。
如何检测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的测定通常通过血液检查完成,属于常规生化指标之一。检测方法包括:
- 比色法(如溴甲酚绿法)
- 免疫比浊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反映血清白蛋白的浓度。
总结
血清白蛋白是人体内重要的功能性蛋白,其水平变化可作为多种疾病的早期指标。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及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