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斯蒂庞克定律】“斯蒂庞克定律”(Stigler's Law of Eponymy)是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提出的一个观察性定律。该定律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命名,通常都不是以最初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的。换句话说,大多数科学术语、理论或技术名称往往是以后来推广或应用该理论的人来命名的,而不是最初的提出者。
这一现象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牛顿定律”并非牛顿本人提出的,而是后人对他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欧几里得几何”也不是欧几里得首创,而是他系统整理和发展的结果。
总结
斯蒂庞克定律揭示了科学史中一个有趣的现象:科学成果的命名往往与实际发现者无关。这不仅反映了科学传播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应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其名称的来源。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斯蒂庞克定律(Stigler's Law of Eponymy) |
| 提出者 |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 |
| 提出时间 | 1980年左右 |
| 定义 | 任何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命名,通常不是以最初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的。 |
| 特点 | 科学术语常以推广者而非发现者命名 |
| 原因 | 科学发展是一个累积过程,命名多基于影响力和传播度 |
| 典型例子 | “牛顿定律”、“欧几里得几何”、“麦克斯韦方程”等 |
| 意义 | 强调科学史的复杂性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 |
通过了解斯蒂庞克定律,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科学发展的历史脉络,避免被表面的命名所误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