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什么意思】“毛骨悚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感到极度恐惧或不安时的生理反应。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心理上的恐惧,还结合了身体上的反应,比如皮肤发麻、头发竖起等现象。
一、
“毛骨悚然”原意是“毛发竖起,骨头发冷”,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恐惧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多用于描述令人感到极度恐怖、紧张或不安的情景,常见于文学作品、影视剧情或日常表达中。
该成语强调的是“恐惧”带来的强烈情绪冲击,有时也带有对未知或危险事物的敬畏之情。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毛骨悚然 |
拼音 | máo gǔ sǒng rán |
释义 | 形容非常害怕,感到极度恐惧,常伴随生理上的反应(如毛发竖起、皮肤发凉) |
出处 | 《晋书·王敦传》:“人闻之,莫不毛骨悚然。”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也可口语使用 |
近义词 | 心惊肉跳、胆战心惊、惊魂未定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
示例 | 听到那声巨响,他顿时毛骨悚然,不敢动弹。 |
三、延伸理解
“毛骨悚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恐惧的本能反应。在心理学上,这种反应与人体的“战斗或逃跑”机制有关,当人遇到威胁时,身体会迅速做出应激反应,导致心跳加速、汗毛竖立等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毛骨悚然”常被用来营造紧张氛围,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例如,在恐怖小说或悬疑电影中,作者或导演会通过情节设计让观众产生类似的体验,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四、结语
“毛骨悚然”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表达了人类面对恐惧时的真实反应,也反映了语言文化的细腻与生动。在日常交流中适当使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画面感。